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自動化來臨,人力何去


自動化來臨,人力何去



自動化的時代一直在進步不斷在取代人類可以做的事,廣大的勞工很可能被漸漸被取代,從前年才發生的國道計程收費上路,配合政府e化政策,人工收費改為電子收費,業務性質變更已無收費人力需求,終止勞動契約,換句話說是就沒有工作,全台964名國道收費員全數被迫轉業,用了幾十年的收費站也將成為歷史,自動化不斷在取代人力,它的優勢是什麼?


符合效易,影響層面更大
未來的確可能有愈來愈多職業被自動化科技取代,雖然導入機器複雜度高、維護成本高 ,但綜合效益大, 且自動化設備成本降低也不斷在降低,機器人取代人力的趨勢早已是現在進行式。只是目前被取代的,仍以單純性、重複性高的中低階工作為主。
預料未來機器人應用會對發展中經濟體、中低階類型的勞工,帶來較大衝擊。     
比較起來,目前製造業工業機器人,取代人工的腳步比服務型機器人更快,但服務型機器人未來應用範圍更廣,商機更大。
104人力網站曾經做過的調查為例,生產製造、品管、環境衛生類工作,最可能被機器人取代,「作業員、售票員這類的工作也是,如果擔任電影院售票員,可能要學習觀察大眾觀看電影的口味,提升自己市場的敏銳度,以便日後轉業所需。
在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近年也做了一項預測,
那就是未來20年有47%的現有工作面臨被自動化所取代的危機。
其中,行李員與服務生工作被取代的機率估計達83%,速食店員工更高達92%。

過去的一二十年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兩人,不但改變了全球產業的方向,也形塑了人類今日工作、生活、娛樂的樣貌;
他們雖然諸多意見不盡相同,但卻一致地認為,
大型企業下一個研發與營利的重點,將會是機器人。

比爾·蓋茨2007年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中的一段預言常常被廣泛引用:
機器人將與30年前的個人電腦一樣進入千家萬戶。

機器人很類似30年前的個人電腦、20年前的手提電話和15年前的網際網路。
讓機器人像家用電器一樣進入人類的生活?
這聽起來有點瘋狂,有人甚至會聯想起科幻電影裡人類被機器人統治的恐怖畫面。

其實這一切並非天方夜譚,回想一下:
30
年前,當電子電腦還需要幾個房間才能容納時,誰也想不到今天的個人電腦甚至可以放在我們的枕邊,就像打開書本一樣隨心所欲地把玩;
20
年前,俗稱大哥大的行動電話剛問世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今天我們要是沒有一支智慧手機,不裝個“LINE”,就顯得跟不上時代,徹底“out”了,打電話的功能似乎變成了陪襯。

同樣,今天看起來顯得幼稚無比的機器人,最終也將和個人電腦、手機一樣,成為每個家庭的必配家用電器,從很多方面深刻地影響、改變我們的生活。

低價勞工漸漸消失
在美國近年降到全美的勞動參與率下滑至35年低點,代表就業市場並未好轉,失業率下滑的原因是愈來愈多民眾放棄找工作。
自動化來臨是也影響了威脅著要取代人類工作。
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工資高漲,台商製造業大量起用機器人、工廠走向無人化,已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
以在中國投資的大企業鴻海,也自主研發「機械手臂」現已投入生產。這些「機械手臂」雖然還未能達到像人類手指那般熟練、靈活程度,人手能做的許多事情,「機器手臂」還做不到,但他們預測,機器人工業將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佔據重要地位,並強調「機器人不是用來取代人力,而是改變人力結構非常重要的手段。
所以過去我們台灣為求低價,也只能找東南亞國家,降低人力成本,但近年來這些國家的平均新資快速成長,也以漸漸不具那麼高的優勢,所以在目前人力密集工作,如代工的業者要求就是價格與産能速度,大量使用機器人,來取代人力成為快速,降低成本的工具。

面對未來的演變
 隨著機器人「軍團」接手更多工作,未來勢必衍生勞動力過剩問題。
正如工業化時代消滅了絕大多數的農業工作機會,
同樣的,目前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工作,未來很可能隨著機器人崛起而消失。

機器人硬體、人工智慧、自動化軟體、網路都只會越來越強、越來越有能力,對整體經濟、工作機會的影響也只會越來越大。我們必須認真的思考,該去學習怎樣的技巧才不會被機器取代?最好的方式是學習「和機器一起工作」的技巧。

在臺灣父母多半鼓勵子女選擇安穩的工作,但前Google大中華區總裁、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直言,機器與人工智慧正逐漸取代人類,許多過去被認為很穩定的職業,未來都可能由機器代勞,「這個工作滅亡的速度,會比想像快!
李開復又說,如果父母總是用安穩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
那抱歉,安穩的工作,未來都會被機器取代」,
具備深刻思維、感性、創意的人,才有機會突破。
李開復表示,80年前的父母,告訴孩子要走安穩的路,是對的;4060年前的父母抱持這種觀念,也OK20年前這樣想,馬馬虎虎;今天說這句話,可能就完蛋了,雖然說低階勞力會被取代,但機器人及其周邊產業,也可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我們今天的我們更應該體悟到科技自動化時代的來臨該如何去面對它。
話雖如此,更多專家卻指出,機器人不是搶走工作機會,而是協助人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甚至還會帶來新的工作機會。

人力的價值
台灣的e化程度步伐緩慢,機器人參與生產製造是近幾年的事,目前較影響就業市場的因素,還是在於產業的外流或回流。上班族要隨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保持對現有工作環境的敏銳度,一旦發現從事的工作已窮途末路,就要開始做轉業的打算,而不是只換間公司了事。
往後的未來需要開始培育更多擅長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人才,以幫助勞動力大軍適應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

自動化之後的社會雖滿足人類物質需求,而人類情感與關懷無法由機器取代會是我們的最大價值,我們人有「創造」的價值、有想像力、情感懂的思考可以面對緊急狀況,能為人類代來不只是便利的生活或者物質,更能展現出個人特色與不可取代性的特質,所以我們要展現出這些優勢使自己成為社會當中的一位優秀的人才。


1 則留言:

  1. 小小心得:
    1. 機器讓人擁有更多時間,為了滿足人的慾望,但科技真的帶來幸福?
    2. 機器滿足人類物質需求,而有更多時間思考精神層面的問題。人類情感與關懷無法由機器取代。
    3. 也許機器的發明不完全是為了人類需要,而是自我實現。人有「創造」的價值,因為有想像力進而去實現。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