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子賢不是。
高一、高二時,班上有群特別愛玩、瘋社團的同學,每到下課就聚在一起,就算成績考得再爛,每天都很開心。子賢為求成績,很少交朋友,卻很羨慕這樣的同儕情誼,他曾試著要打入這些同儕,但一來切入時間晚、無法插入話題。二來他老早被爸媽排滿各種「拚優秀」的課程,更無法參與。
青春期的友誼是「不進則退」的,當子賢發覺自己無法變成一分子,心裡的焦慮無處宣洩,只能讓自己越來越埋首書堆。他更投入讀書、補習、考試,壓力反成為逃避的管道。
直到高三這一年。
子賢發現,兩年前那批玩社團的同學開始急起直追,連成績遠不如他的,也一一趕上。現在,連最拿手、最有把握的成績,好像都逐漸失守,子賢開始連下課時間都拿來讀書:「不能連最拿手的成績都不如人,」
他這麼想。可惜事與願違,不但進步有限,更被同學視為怪咖。
回到家,他什麼話也不想講,因為爸媽除了要求成績,其他面向都答不上腔,他只好一股腦的讀書。
他陸續好幾次模擬考失手,名次往後掉,原本熟悉的世界秩序逐漸崩解,於是越來越不想來上課,總是要媽媽幫他請假。
最後,子賢找到了外人(就是我)講心事,協助他撐過高三危機。我們做的事很簡單,一起規畫大學計畫,盡量爭取人際關係的學習機會,累積社會經驗,不再計較成績名次。
這次見到他是在六年後,他已在公司被擢升為初階主管:
「雖然只管六個人,但比過去任何人生經歷都緊張,」他說。
人際關係總是讓他十分挫折,但他記得我們當年的結論:不要逃避自己不擅長的人際相處。所以,他打消辭退的念頭,決定接受未知的挑戰。
他忽然提起台大畢業生殺了女友的頭版新聞:
「其實我可以了解他的心情。如果高三那年沒被迫改變,我恐怕也跟他一樣,躲在自己的世界。」
我告訴他,他是一個可以讓我驕傲與人分享的臨床經驗。
因為他不退縮,在人際關係或社會能力上都改善許多;
人緣有多好,並不是重點,而是他無論如何都願嘗試與人產生連結,
這份努力,讓我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