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儒 行 草 鞋


                 草 鞋

 「儒行是禮記第四十一篇,是孔子自衛初返魯時,為魯哀公陳述儒者的行為特徵之紀錄。其中有十五儒,都是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念動及做人做事的準則,作為一個真正的儒者須深入修持,其重要有如佛家的六度萬行法,也有助於對儒家八條目及五步工夫的修持。





  1. 先紮好穩固的根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者在道德修養和學問方面努力地充實自己,有如筵席上的寶玉等待諸候的聘用,但進德修業並非為了有求於人,更非是為了干譽求祿。漢代大儒鄭玄註解禮記、儒行中的這一句,也說猶玉之在席上,非有求於人,而聘問者,自不能舍也。
            孔子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好學並不是學習見聞之學,而是學習聖賢之道,好學要以忠信為根本,深入心性,如先聖之所言動態性的自我改造進程從拘限變為開放,從小變為寬闊,所以人生就非常值得去追尋,時時充實而有光輝。
            一個人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廣博的學問,優良的品德和徹底落實的習慣,不但能使自己立不墬之地,而且還能夠貢獻自己所長而造福社會。其中廣博的學問,不但要勤學天下書而且要通貫其中的道理,方可以精準地判斷是非、解決問題,足以供人詢問。
  2. 志同道合以義為友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朋友相交貴在知心,彼此志同道合,所有行事舉動都以道義為衡量的標準。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指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方面,有一群興趣相同的好朋友,常在一起研究真理,修持上的心得互相交換,切磋琢磨,互相勉勵。
            孟子萬章篇也有提到魯國的賢大夫孟獻子是百乘之家,他有五個要好的朋友,孟獻子和這五人交友,不但自己忘卻是貴族,連這五人也沒有一人是看重孟獻子的貴族身份,假使這五人也看重孟獻子的貴族身份,那麼孟獻子也不肯和他們交友了,他們之間純粹是志同道合、互相鼓勵,只有義沒有利的好朋友。
  3. 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儒家的心願是淑世於天下,願欲天下太平,百姓安和樂利。因此在孔子眼中,儒者一定得具備淑世天下的才德,但這才德並非是一日養成,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從日常生活積累培養而成,是以孔子強調由居處齊難(起居作息莊重謹慎)做起,古人由幼兒養性,少年養志,成年養德以循序漸近。
  4.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
            文天祥為南未時期著名的文人,他散盡家財投筆從戎、招募自願者組成軍隊,反抗由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卻因孤立無援,節節敗退,後為之軍俘虜,元軍的將領要求他寫信招降南宋大臣,他提起筆卻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囚禁長達四年之間,元世祖忽必烈非常欣賞文天祥,數次勸降,他仍不改志節,留下千古名篇的正氣歌。
            文天祥成仁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張字條,寫著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一句話道盡了他在國破家亡的危難中,永恒不變的意志。在距離孔子千年後的南宋,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體現孔門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精神,以及儒家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的氣節。
            比起明末洪承疇被俘之後,雖然慷慨陳辭,拒不投降,然而一個拍去衣上灰塵的小小動作,他連衣服都如此愛惜,更何況是自己的生命?被清廷君臣一眼看透,皇太極脫下身上所穿的貂裘,親自為他披上,又連日設宴擺戲款待他,使得洪承疇終於投降了,而得千古的罵名。同樣是讀書人,這骨氣差太多了。
  5. 禮之以和為貴
            科技的發展,促成了社會繁榮與方便、富足,不過隨之而來的,卻是社會風氣的奢靡,唯利是圖的走向,在道德淪喪,人性墮落的情況下,處處顯得雖享受卻並不快樂,雖富裕卻並不安寧。
            所以道德人心的挽回,社會秩序的重建,重新擁有誠懇勤勞的處世態度、和諧安祥的人際闗係,是大家所最希望的。
      
            而這些現代人失落的特質,正是傳統禮教中所極力培育涵養的,民國初年魯迅在其狂人日記中,從一位狂人的眼中,描寫當時僵化的禮教,將禮教比喻為吃人。吃人的禮教正是喪失了孔子所提倡的禮之內涵仁義。
            孔子所倡之禮,乃是順應天理又節導人情合於時勢又不流俗媚世,然而後人曲解了孔子主張的禮,過度偏向禮之型式這一端,禮之內涵以及以和為貴的精神逐步流失,故產生了魯迅所批判的禮教吃人之現象。
            和為貴不是表面的和諧,而是知禮行禮之後的和,若人人體悟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宜則也。則達內有主敬存誠之心,外有中節為和之禮方是真正的和,所以禮不是禁錮人心的枷鎖,而是維繫社會秩序,穩定道德人心的力量。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即儒行的四個步驟,志即志向,道是真理。面對五光十色的世界裡,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是空前的舒適方便,很容易迷失了,而能終身遵行,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改變,這才叫做志於道。據乃執守不失,做任何事要有心得(心德),真正的德行是要反求諸己,深入自我反觀,更要化掉自我,達無我境界,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少年養志,成年養德正是志於道,據於德之表現。依於仁是時刻存養,不要違背我們的良心。游於藝是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來涵養身心,變化氣質,提昇素質,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
    參考資料禮記讀本(上)(下)     三民書局
    少年禮記                        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周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