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黃金十年
作者:瑞士小子
一、從一個親子故事開始
一位爸爸分享自己小孩的故事,我對我的兒子非常嚴格,希望他是最優秀的。國中時有一回全校模擬考,兒子沒拿第一,我就將兒子的模型玩具,那是他親手一個個完成的、最心愛的東西,放到客廳裡排排站,然後給兒子一個榔頭,要他一個一個敲毀……。
結果這個兒子也沒讓父親失望,考上一流的高中、一流的大學、一流的研究所。然後某一天,兒子就突然失蹤了,一句話都沒留下,就此人間蒸發。
故事結束了嗎?沒有。有一天,爸爸突然在路上遠遠看見了兒子,然後爸爸才一起步,兒子就拔腿就跑。追啊追!除非兒子等爸爸,不然爸爸哪裡追得上呢?從此,兒子又沒了音訊。之後爸爸不解地說:「兒子失蹤了六、七年,算算他的年紀,正應該是最意氣風發的時候,為什麼?他看上去卻像個糟老頭似的。」
最後,這位爸爸又說了一句話:「我都是為他好,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今天如果不是孩子已經跑了,這個父親依然會繼續我行我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原因是當爸爸要求兒子用榔頭敲掉最心愛的模型玩具的時候,兒子的內心感受是什麼?很高興的?勉強的?還是忿怒的?第一次可能是勉強的,第二次是難過的……很多次之後就是忿怒的。一次次的互動,孩子都是受傷,到最後孩子是受不了的!我為什麼要一直過著這麼痛苦的生活呢?
我曾經問過被大人打過的國小學生:「當你被爸爸打的時候,你會覺得爸爸愛你嗎?」所有的孩子回答:「不會。我爸爸不愛我!」這個答案竟然跟大人心中的想法不同,往往爸爸是為你好,所以處罰你,打你,可是孩子的感受卻不是愛。因為孩子身體是痛苦的,心裡是難過的。有多少的父母會事後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擔心你以後表現不好,我也希望你以後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是關心孩子難過的心情。
二、親子關係需要時間經營和學習
上述父子的親子關係,是「權威控制」型關係。「權威控制」型父母永遠是對的,都是為小孩好,小孩則應聽話、順從。管教就是要給小孩壓力,才能使他充滿奮鬥的意志力。如果小時候不嚴格管教,長大就會變壞。
而在「權威控制」型的父母下,小孩容易缺乏自信,容易自卑、自我懷疑,也可能產生叛逆的性格,叛逆、攻擊、控制慾強。在上面的故事中,兒子就突然失蹤了,一句話都沒留下,就是逃離「權威控制」型的父親掌控。而兒子看上去卻像個「糟老頭」似的,似乎透露兒子缺乏自信,容易自卑,表現不佳。兒子何嘗不想要父親的愛和支持?可是這位父親以為嚴格的處罰就為兒子好,事實上,他不是這樣的感受,甚至「愛為傷人」!
由這個故事來看,父親的愛原來是幫助兒子,但是使用不當,愛會傷人。因此,親子關係是需要經營和學習。親子關係不只一種,還有「放任溺愛」型、「民主溝通」型。
再來介紹「放任溺愛」型父母,愛是滿足小孩一切需求,過度保護,給孩子自由、快樂、沒有任何壓力,排除任何困難。父母很在乎小孩是否真的喜歡我,拒絕小孩的要求,會使我有罪惡感。而其教養出的小孩容易自我中心,凡事以自我的需求為中心,較少考慮別人。且對人缺乏尊重,不易與人合作。可能衝動,情緒管理較差。容易逃避責任,中途放棄。例如,有一位媽媽對兒子沉溺於電腦遊戲和網路,一直放任不管,只是說一說而已。兒子對於科技大學資工系的學業,也都選擇「營養」老師,既好過關又輕鬆,實習也是如此。由於習慣逃避責任,即使大學畢業,沒有寫程式的能力,沒有辦法出去外面工作。沉溺網路世界,他不常和人互動,人際關係不好。
最後介紹「民主溝通」型父母,教養是引導、啟發、鼓勵小孩,願意關心與了解小孩,尊重獨特性,幫助他建立自我的能力和責任,讓小孩負起應有的責任。而教養出的小孩相信自己,接納自己,能自我負責,自我規劃。有自發性、創造力,有勇氣嘗試新的經驗。例如,親子專家盧蘇偉鼓勵兒子盧蘇士盡量去嘗試,當蘇士國小畢業,想要騎腳車環島,爸爸也是跟他一直完成這個目標,讓他遇到被狗追、中暑、落鏈、發燒等困難,也不放棄,培養責任感和能力。環島回來後,蘇士每天都為自己負責,爸媽不多管。他規定自己,每周只打四十分鐘電動,他用計時器,時間一到就關機。他自己安排讀書時間,從未補習。
一般而言,專家比較認同「民主溝通」型父母,引導、鼓勵小孩,願意關心與了解小孩,尊重獨特性,幫助他建立自我的能力和責任,讓小孩負起應有的責任。如果早期採用「權威控制」型教養,漸漸轉型到國中時期「民主溝通」型,換言之由「嚴」而「鬆」,也是可行的方式!
因此,想一想、看一看,你是哪一型的父母呢?就會培養出怎樣的孩子。不過,有的父母會採取混合方式,例如:先嚴後鬆或是剛柔並濟。所以,教養就像老師教學一樣,是一門藝術。
三、親子關係只有黃金十年
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事,親子之間是血緣關係,血緣是不可改變,親子關係是存在的。可是親子關係是親近,還是疏遠?卻跟孩子的階段或年紀有關。
親子專家汪培珽說:「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從孩子的五歲到十五歲,您只有十年的機會望著孩子背著背包的小小身影,我知道,我總有一天要面對孩子離開身邊的人生。但我一點也不沮喪,因為,我已經將孩子的每一份笑容、眼淚、體貼和愛意留存起來了,到那一天,我只要再從心裡拿出來解凍就好——絲絲甜蜜的回憶,就是父母度過老年時,所需的全部養分。從孩子的五歲到十五歲,唯有這黃金的十年,您可以前一秒鐘跟他像好朋友般說話;後一秒鐘,他卻可以帶著天使般的臉龐依偎在您的懷裡睡著。」
從生活面來看,五歲到十五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與大人溝通,有自我的想法,卻還是依附父母一起生活。短短十年,從幼兒蛻變成青少年,眼界與世界從只有從爸爸、媽媽到朋友同儕,甚至到更遠的生活圈子;有些孩子也許不到十年就完全不想,也不願與父母分享他們的生活心得和心事了。
孩子的五歲時,大約是幼稚園中班。每天讀幼稚園中班的孩子回到家裡,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講到幼稚園發生有趣的事,以及老師講好聽的故事。國小低年級、
中年級大概是如此。
曾幾何時,到了國小高年級、國中時,孩子的主觀意識越來越強,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差距越來越大,父母常說不行,有時還嘮叨,孩子也不想跟大人談。或是孩子想要談某一件事或有興趣的事,父母卻在意-你的成績到底有沒有進步?還好國中的時期,學校大都是在家裡附近。父母還有時間接送孩子,或是就近了解。
當孩子就讀高中時,就不見得在自己的社區,很多人坐很久的車子,到外地的高中就讀。大學的時候,孩子如果要躲父母,就會選擇距離家裡很遠很遠的大學,看看媽媽怎麼管我!
有一位爸爸在兒子上小學的時候,忙於事業,嚴重的疏忽兒子。兒子回來時,就不見爸爸。兒子有事時,爸爸只是給他錢,並沒有關心他,幫他處理問題。到國中時,也是疏忽兒子。到現在,父子的關係很冷淡,因為兒子對爸爸有刻板印象-我爸爸就是不關心我。因為這位爸爸並沒有把握「親子關係只有黃金十年」,一旦過了黃金十年,親子關係就很難拉近!
台灣有一位「鋼鐵女孩」莊同學,小一時父母離異,媽媽從事夜班的生活。當媽媽上夜班的工作,就告訴女兒要乖乖的留在家裡。剛開始她都有乖乖的留在家裡,後來她交了一些飆車的朋友,帶給她很多歡樂和友情。要出事的那天,媽媽告訴她要待在家裡,媽媽才一出門,她就跑出去。因為她坐上朋友改造的摩托車又超載,發生了火燒車,她就這樣昏迷在事故的現場中,沒人記得她還沒逃走,雖然撿回了一命,但醒來之後,她已經面目全非,並且截掉了三肢,當時她只是個十三歲的孩子。這也是媽媽沒有把握親子關係黃金十年,讓孩子私底下去和飆車青少年交往!
四、創造機會,拉近親子關係
從孩子五歲到十五歲這段黃金十年中,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運動、旅行,也可以一起完成一件事,例如:一頓晚餐、一項表演,也分享彼此的心靈。可是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重視的朋友、有了自己個人的喜好、有了自己的夢想,他們不和父母親密的相處,也不太想跟著父母出去玩。所以,請把握親子關係的黃金十年吧!
參考書目: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 / 作者:汪培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