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我開始愛上新聞寫作,到如今三十多年了。這些年來,我不論遇到什麼坎坎絆絆,不論工作千變萬化,不論命運峰回路轉,仍不懈地癡情地追求新聞寫作這個夢。是新聞寫作使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磨練了筆功,充實了人生,為推進工作和社會發展創造了價值而倍感快樂和幸福。因為——
人生道路沒有一帆風順。
年輕時,我當民辦老師無緣無故被排斥擠兌回家後,就患了病,加之那時候生活艱難,沒有錢醫不起,還要出工幹活掙工分維持一家四口人的生計,癆病、勞心、勞累,使我臥床不起,接近了死亡的邊緣,有好心人建議給我做棺材備用。
有一個夜晚我做了一個夢,說我的一篇新聞稿子登在報紙上,異常興奮。醒來後,我非常奇怪,我不會寫稿子,怎麼做這樣一個夢呢?
一天我踉踉蹌蹌到一親戚家散心,不經意間看到親戚家的黃酒罐上蓋著的一本書,我拿起來一看,是鄖縣人民廣播電台編寫的《通訊員怎樣採訪》的新聞寫作書籍,我翻著看看,覺得有點意思。就跟親戚說:“送給我行不”?親戚豪不吝嗇地說:“拿去嗎,我們再找個東西蓋就行了。”
愛人知道我要快“那”的人,也就根本不指望我幹活,一人挑起了家務和勞動的重擔,讓我好好息病調養。
哪知就是這本書,吸引著我,使我看得入了迷,有時忘了吃藥,有時忘了吃飯,甚至忘了病疼,這可能是我要與新聞結下的緣故吧。
我文化水平不高,為了鑽研新聞寫作,後來我又托人找了幾本關於新聞寫作和語法知識方面的書來學。常言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我一邊學,一邊記,把《新聞寫作知識》和《語法知識》的重點要領分別抄出了一寸多厚的兩大本,用錐子、線繩裝訂好,成了我的“珍寶”保管著。不但一有空就拿出來學,而且夜裏點著煤油燈學,薰得滿臉都是黑的。
接著,我又到郵局徵訂了《新聞愛好者》,帶著病,一邊學習新聞採訪,一邊學寫新聞。為找“點子”,我經常巡迴在農家院落、田間地頭、基層幹部和群眾中“閑聊”。回家後,一心無二用全神貫注地練手筆,在不知不覺中病也不疼了,減輕了。先後採寫的新聞習作《孟家河村小“大禹”》、《父子渠》、《“黑臉包公”管樹》、《史家守歲》、《帶包》、《王先生挪門》等“小不點”稿子被《鄖陽報》、《鄖縣人民廣播電台》採用。這些稿子的採用,不但使我踏入了新聞寫作的門檻,而且使我的病也痊癒了,這可謂是,專心寫新聞,挽回我的命。
愛人見我寫的稿子上了報,非常高興,她再苦再累也甘心情願地支持我多寫新聞,感到“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村組幹部和農民見身邊的事,身邊的人登了報紙,上了廣播,真實貼近,可親可敬,感到自豪和驕傲,誇我是個“土秀才”,都非常高看我、敬重我,主動向我提供新聞點子,不僅為我積累了新聞素材,還增添著我寫新聞的決心,啟迪著我未來的誌向。
面對精減人員,我寫新聞站穩了腳根。
實踐使我體會到,要想寫好新聞,必須要樹好人品。不論做人也好,幹事也好,寫新聞也好,必須實事求是,用人品寫文品,以文品見人品,這樣寫出來的新聞,人們才可信,新聞才有說服力、生命力,對社會才有影響力。在長期的新聞寫作中,我歷來以實事求是為素材,從不捕風捉影編造新聞,從不誇大實事和數字拔高新聞,從不因求用稿率獵取離奇古怪的新聞,從不矯揉造作,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獵取新聞。只注重在有價值的點子上動腦筋,在挖掘深度上下功夫,在寫法方法上求創新。
為了夯實新聞寫作的根基,在我家經濟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用貸款和向親戚家借錢的辦法,先後購買了《新華字典》、《辭海》、《漢語成語辭典》。這些工具書,為我查字用語和漢語成語在文章中的恰當應用,增添文章色彩,幫了很大的忙。
還購買了《新聞寫作筆法100例》、《現代新聞寫作——全國20所大學聯編最新教材》、《漫談社會新聞》、《不要這樣寫——對百篇新聞寫作的商榷》、《紀事體新聞技巧五章》、《新聞采訪學》、《新聞寫作結構與技巧》,積攢新聞寫作的百科全書,慢慢啃,慢慢嚼,消化吸收。又征訂了《新聞窗》、《新聞前哨》、《新聞戰線》,伴隨著《新聞愛好者》,使我從多渠道涉取新聞寫作的營養,培養我這個新聞愛好者。
新聞寫作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使我對各類新聞寫作的體裁和手法有了一定的把握,採寫的各類新聞稿件也頻頻見諸報端,在我們這裏小有了“名氣”,引起了地方黨政領導的關注。
八十年代中期,我不嫌每月36元的工資少,被聘請到鄉鎮政府任專職通訊幹事。對此,我雖感到是寫新聞使我命運有了轉機。可又深感這擔子的重量,不覺輕鬆,承人是小,誤人事大。沒有退路,只有挑戰,就是要虛心學習,積極工作,更加努力多寫新聞,寫好新聞,不辜負對我的信任。
曾記得單位領導送我去學習,一個讓我難易忘卻的尷尬。
九零年秋,我到湖北日報社參加新聞幹部培訓班。那時,我“土包子”一個,也是第一次出遠門。為了珍惜學習的機會,學習期間,我規規矩矩在教室裏聽呀記呀。在武漢呆了一個多月,仍號不準哪些地方。臨回時,我留下路費,把剩餘的錢,到幾家新華書店選購了新聞寫作方面的書,裝在隨身帶的一個工具包裏(工具包是一電工送我的),書裝在裏面有棱有角,我背在身上沉甸甸的。臨上火車檢票時,檢票員懷疑我背的是爆炸物品,硬是不讓我上車,同夥都已對號入座了,火車也快要起動了,我急壞了,無奈只得把包打開讓檢票員仔細檢查,經她檢查全是書,她既抱歉又敬佩的說:“對不起,對不起,你快上車吧。”上了車,我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濕透了。
在政府裏,我不唯臨時工身份,也不計較別人怎麼看待我。
白天,我邊幹領導安排的工作,邊見縫紮針地搜集先進典型,分析選擇新聞點子。
夜晚開夜車寫新聞稿件。寫新聞,還使我悟得了一個經驗,那就是:“緊跟政策想點子,圍繞黨群寫稿子”,才能抓住新聞這條“活魚”。所以,我不僅注重先進典型,更注重新聞價值,不搞粗膚淺和避免“馬後炮”。
記得有一個月,我在集鎮建設指揮部,白天工作多留心,晚上加班寫稿子。一個月時間,鄖陽報就採用了我寫的七篇稿子,其中《磊石河村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刹住了民間歪風邪氣》被《湖北日報》、《湖北農民報》一版頭條采用後,縣政法委到該地總結經驗推廣全縣。《稅娃趣事》在幾家報紙刊登後,引起了鄖陽地區稅務局的關注,專程來拍攝了題為《秦巴山區收稅人》的專題片。該稅務代徵員徵稅有方,還被轉正為國家稅務幹部,後來又被提拔為稅務分局局長。鄖縣農村到處盛產龍鬚草,當時市場滯銷賣不起價,不賣吧,農民缺錢用,賣吧,僅五分錢一斤,草賤傷農,但這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對這一現象,我發現周莊村農民把龍須草編成草毯出售,一斤草升值達七角多錢。為此,我利用放節假的時間去實地採訪,寫了一篇《編織地毯加工增值》的稿子被報紙刊登後,引起了縣鄉領導的重視,專程到周莊召開現場會總結經驗宣傳推廣,使全縣農民找到了利用龍鬚草加工增值創收入的好門路。
可當我正為寫新聞大膽衝刺的時候,不巧的是,遇上了鄉鎮機構改革,小鄉合大鄉,精減政府機關人員。我心想這下糟了,我這個聘用的臨時工肯定是被精減的對象了,只等領導發號施令。哪料,寫新聞使我時來運轉,領導們說,我寫新聞為政府和農民幫了大忙,少不了這門人才,把我留在政府裏繼續擔任通訊幹事。同年,我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我寫新聞做出了貢獻,縣委宣傳部還讓我在全縣精神文明建設大會上和原鄖陽地區新聞宣傳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隨後我被破格招錄為國家幹部。
面對酒場牌場,我寫新聞礪練心靈。
成了國家正式幹部,我不忘是寫新聞為我鋪就的路。在工作時間和業餘空閑,我仍不停地搜集新聞線索,深入采訪寫新聞。
寫新聞勞心傷神費腦筋,是個苦差事。有些原本會寫稿的人,一當了官就懶得寫了,客觀上說沒時間,實際上是怕動腦子,丟面子,掉身價。
我自擔任鄉鎮領導職務後,實際上也不是個什麼“官”,常跟領導們在一起,雖然了解的官道信息多,可我不把這放在心裏,覺得這爭來爭去的沒啥意思。尤其那沒完沒了的酒場牌場難應酬,我一是不會喝酒,不善玩,感到不自在。二是酒場牌場那馬拉松的無休止,心疼著把我的寫稿時間擠走了。為此,我盡量回避著官場、酒場和牌場,多想想寫新聞的事。為這事,有人在背地議論我“不合群”,不會玩。我想我出生農民,“混”到這個地步就不錯了,管誰咋議論,只當沒聽見。但要我放棄寫新聞的行當我不忍心,捨不下。所以,我抱定一個主見:“人各有志”,各行各的道。對官場上的潛規則,我“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新聞是耳聽八方,眼觀六路,潛心捕捉著有價值的新聞。
實踐還使我體會到:做一個新聞愛好者,必須永遠站在時代的前沿,高瞻遠矚,才能識別新聞;豐富知識,更新觀念,反複思考,才能提煉新聞;認真推敲,精心修改,精益求精,才能寫好新聞,使稿子看著句句精煉,字字“血”,才能打動編輯,感染讀者。一篇稿子能被多家報刊原文不動的採用,這樣的新聞才算寫得成功,才有生命力。我必須以這樣的標準和條件嚴格要求自己寫作新聞。
為了使我的筆下能“生花”,我仍覺得我的新聞寫作還需要再“充電”,再修煉。在當鄉鎮領導幹部的10多年間,我先後報考了丹江師專新聞專業和石家莊文學院新聞函授學習,拿到了兩個新聞專業文憑。
新聞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升華,為我寫好新聞積厚薄發,蓄勢待發。駕馭了各類新聞寫作的能力和手法。所寫的《心繫山鄉,情暖百姓》長篇人物通訊被《領導工作研究》雜誌採用後,引起了很大轟動,先後被國家十多家報刊雜誌轉載。所寫的《實施四化之策,加速強鄉富民》的工作實踐文章被《脫貧與致富》雜誌刊發,並加了編者按,在全省推廣這一經驗。
特別是當時我所工作的黃柿鄉有一個叫“仙女洞”的地方,傳說神秘莫測,人文景觀又豐富,是一塊玉龍青紗人未識的旅遊“處女地”。為了撩開她的面紗,促其盡快開發,在徵得領導的同意後,我專程到實地採訪了10多天,回鄉政府後,我幾易起稿,精雕細刻反復修改,寫出了萬餘字情景交融的《納奇藏秀,人間仙景》紀實遊記,被報紙原文刊發後,終於引起了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重視,先後投資上百萬元開發仙女洞風景區和完善配套設施,被省、市兩級命名為十堰市定點風景旅遊區,並開通了旅遊客運班車。現年接待遊客數十萬人(次),成了人們遊覽觀光休閑娛樂避署療養的理想勝地。
我到梅鋪鎮工作後,發現這裏有一位志高存遠的抽紗女農民,通過她的聯係、幫助、指導、服務,使鄂豫邊界兩縣(鄖縣、淅川縣)六鎮100多個村的農村婦女通過抽紗實現了脫貧致富。我覺得這個女主人公的事跡可歌可敬可頌,其典型很值得宣傳。對此,我巡回鄂豫邊界農村進行了認真的採訪後,寫出了《一線“牽”鄂豫,繡花富萬家》8000餘字的長篇通訊,被湖北的《鄖縣報》、河南省的《南陽報》刊登後,女主人公范彩娥不但被湖北省授予“三八紅旗手”、“湖北省第二屆扶貧獎金獲得者”榮譽稱號,而且上級教育部門還把她的事跡編寫進了地方教科書,弘揚精神,勵志後人。
由於我只顧研究新聞寫新聞,少了官場上的接觸和應酬,沒有發出“官料”之光,“官”職一直四平八穩。可我心裏不後悔,不爭講,不忌妒,不在官場上“爭”心不惱,沉靜在平靜的生活態度中,靜心養性,感到泰然安然。尤其當我所寫的新聞對人們的鼓舞和影響以及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感到由衷地欣慰。我在想,在官場上我雖然沒能力比別人會“搞”,沒“混”得青雲直上飛黃騰達。但我為寫新聞追求價值的趨向,付出的心血與精力,還是值得的,我在實實在在的做著一個人。
面對“改非”無聊,我寫新聞充實人生。
在所謂的“官場”上“混”了十幾年,忽如一夜秋風來,就到了我“改非”的年齡了(注:“改非”即在職的領導幹到一般在五十二歲後,就不能再擔任領導職務了,要改為非領導職務,就是一般幹部,可以“內退”)。平日裏,我就對當官這個事看得很淡很薄,何況由於性格內向,不愛高攀,不善求人,難能左右逢緣“貴人”助,心想,“改非”就“改非”吧,一切順其自然。
“改非”了,這個不老不少的年紀究竟搞什麼?很多人思想是矛盾的,大多有失落感,多半寂寞無聊,思想壓力大,不老被“逼”老了,有的回家替子女看孩子混日子;有的出去找第二職業謀財路掙票子;有的無所事事,在家閑悶愁日子;有的到廣場上蹦呀跳呀或“放牛娃”(找消譴時光的方式),似孩子;還有的沒事做去探小道受愚弄自掏沒趣丟了老面子。百人百觀念,百人百現象。在這裏我姑且不論現在的幹部管理體製和用人方式。只考慮我自己“改非”後該搞個什麼事有意義有價值,充實我“改非”後的生活。
因為愛好新聞,我把“改非”後作為新聞寫作的第二黃金期,做一個自由職業者,放開局限,盡情發揮,多寫社會新聞。
就因為我愛寫新聞,我雖然“改非”了,可領導執意要把我再留下來,繼續為單位寫新聞。基於這兩種原因,“改非”後,我把寫新聞當戰場,與時間賽跑,與同行挑戰,多寫新聞,寫好新聞,使晚年不晚,禿筆不禿。
自“改非”到二0一0年的八年間,我先後寫出了數百篇新聞作品和理論文章被多家黨報黨刊採用。其中《紅薯“紅”了鄂豫邊》、《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今日茶香四方,緣於科研八斗》、《培置板塊產業,描繪特色願景》、《大舉措推進大跨越》、《鄖縣著力打造全國木瓜大縣》、《解民難,為民笑,謀民富》、《從縣域貧困鄉到省級百強鎮》、《烏雞“唱”響富民曲》、《三個老農的文化魂》等80多篇新聞稿子被《中國特產報》、《湖北日報》、《十堰日報》等報刊登刊在頭版或頭條。所寫的《黨員幹部要有“五度”修養》、《選準農村經濟產業化的有效途徑》、《多角度扶貧開發,推進新農村建設》、《“幸福”的奧密在哪裏?》、《把他們的作用發揮起來》、《用“六好”推進新農村建設》等50多篇理論文章和調研報告被30多家報刊和雜誌刊發。所採寫的《深山溝繪出幸福景》、《人生線上“寫”人生》、《接力棒》、《情係民生灑山鄉》、《展兩翼、築四區、培六強,建設鄖縣江北走廊》等六篇新聞,被國家出版的《和諧社會和小康中國》、《踐行科學發展觀》等大型叢書和國家舉辦的全國新農村建設征文大賽選入優秀作品集,並分別被評為一等獎、特等獎和金獎。期間我被邀參加了《農民日報》和《中國特產報》舉辦的通訊員座談會。報社的領導們還分別為我結集出版的《山在笑,水在唱——一個鄉土記者的新聞觀察》題了詞。其中,《中國特產報》社社長、總編輯劉真的題詞是,陶國功:“宣傳特色優勢產業,服務新農村建設”。《農民日報》社副總編王子孺的題詞是,國功:“土記者,貴在“土”,唯有土,才能紮根基層,知民情,解民意,聽民聲,寫真事,顯真情。農村歡迎他們自己的記者,與農民共呼吸、同命運,寫出的文章,帶有泥土芽香。願再接再厲,有更多的新聞作品出現”!京城的社長老總能為一個鄉土記者題詞,使我感概萬千,受益良多。這是對我莫大的鼓勵和期望呀。
由於我“改非”後把漫長的時間和人身的精力用在新聞寫作上,擠掉了思想雜念,我的心靈純潔了,常是一種樂觀的狀態,遇利無爭,遇屈無怨,廣際交友,非常快樂,非常健康,為我愛好新聞寫新聞儲蓄著充分的正能量。
“世事洞清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作為一名鄉土記者,就是要善於洞察世事,敢於為民說話,用筆盡責擔當的使命。
由於常在鄉間行走,我對當時農村醫療條件差,人、獸醫互替混雜,醫藥市場混亂,藥品偽劣價又高,農民吃藥昂貴的現象深感揪心憂患,寫出了《淨化農村醫藥市場,構建鄉村和諧醫療——對農村醫藥市場的窺視之建言》的調研文章,被《健康報》采用後,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便在農村推行醫療衛生改革,整頓農村醫療市場和秩序,普遍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醫療差,農民就醫難、吃藥貴、醫不起病的問題,使農民皆大歡喜。
由於常與農村幹部打交道,我對他們工作的艱辛和內心願望心有靈犀,總渴望有個為他們說話的地方和解決的辦法。2006年,國家民政部和《鄉鎮論壇》雜誌社聯合舉辦“稅改後農村基層幹部面臨的情況、問題及措施與對策”的研究徵文,我通過身邊所見所聞的實例和廣泛調查搜集的意見和呼聲,寫出了《要讓我國最小的“官”幹得順利幹得有勁——對農村幹部的現狀調查與思考》的調研論文,不但獲得優秀徵文獎,而且引起了國家和省市高層的極大觀注,上下共同研究解決村級幹部工作的困難和激勵辦法,對村幹部的工資在國家實施財政轉移支付保障的基礎上,各省市組織部門還分別結合實際,給予村幹部工作年度福利補貼。尤其是現在自上而下落實了村級幹部的養老保險,徹底解除了村級幹部的後顧之憂,全面有力有效地調動了村級幹部工作的積極性。
愛學、愛思、愛寫,孕育著我的思想活躍,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思辯能力,提升了新聞寫作的成功率和社會的影響力。每每回想起一支“禿筆”生出一篇拙作,轉換為新聞價值,為服務農村發展、服務農民致富、服務小康社會建設發揮作用,總使我增添著無窮的精神動力和筆耕不輟的後發之力。
就因為我愛寫新聞,沒想到老來,我還成了地方政府和縣直機關的“搶手貨”。上級與我單位的領導多次協商,要我到縣城去。
二0一0年底,我與三十多位“改非”幹部到縣城“趕考”,我因新聞寫作的勢力一舉奪冠,被選拔到縣總工會機關工作。
面對新的崗位,我寫新聞服務工運。
在農村工作慣了,所寫的新聞多半是農村方麵的題材。到了工會,這是個全新的崗位,要想寫好這方面的新聞,還必須得從頭學起,從頭幹起。
在縣總工會我不倚老賣老,不把這作為老來的歸宿,不把進城工作作為人生的炫耀。而是甘當小學生,虛心學習,認真尋找工作的坐標,拿起筆重操舊業,用寫新聞開創工作的新局麵,用寫新聞服務職工,推進工運事業的發展。為此,我反複學習《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工會職能業務知識;向工會同行們學工作經驗;深入企業車間,向一線職工們學實幹精神,使自己真正融入到工會工作的實踐中。
對於寫工會新聞,我抓住“高與低”兩個字做文章。高,即深刻學習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精神實質,以及市、省、國家上級工會每年度各階段的重大工作安排和部署,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戰略舉措,把握好新時期工會工作的定位和服務的重點。低,即:深入基層工會,挖掘創新服務職工,推進企業發展的新亮點、新做法、新經驗,深入職工中間了解心聲和要求以及實際困難,研究改進工會工作的方法。搜集職工“勞動我光榮”的典型,找準工會宣傳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每每為寫好一篇稿子,擬精一個標題,選擇一個素材,推敲一句話語,選準一個詞組,精煉一個字眼,我達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執著地追求著寫好每一篇新聞的質量。有時在夜晚,想起一個素材或一個點子,就爬起來,拿起筆記下,睡下。又想起來,再爬起來,再記下,癡迷到了不可入睡的狀態,真是激情不與歲月老啊,殫精竭慮,竭盡全力,用心血和辛勤換來了收獲的碩果。
近兩年多來,我寫的很多工會新聞被各級媒體採用。特別是我所採寫的《鄖縣總工會寫好“娘家的故事”》、《鄖縣總工會經審工作從四個方麵下功夫》、《他用“四破”、“四爭取”,開拓工會工作》、《“五點”促“五化”,彰顯工會工作》、《鄖縣用“十個一”重視工會工作》、《切實加強職工服務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職工幸福指數》、《鄖縣總工會使不動資產實現聯動效益》、《工會幹部要煉“五功”》、《“工友”是我的“三友”》、《妹妹,你大膽往前走》等工會新聞稿子和工會理論文章先後被《工友》、《湖北工會工作通訊》、《全國工會工作通訊》、《中國工會信息》、《全國工會經審工作》、《中國勞福事業》、《十堰日報》等多家報刊雜誌採用。採寫的萬餘字長篇通訊《你是一座橋》和《怎樣加快工運事業向農村發展——和農村鄉鎮工會幹部探討做好工會工作方法和途徑》被《采風中國》雜誌原文刊發;參賽的征文《感受信仰的力量》被紅旗出版社評為三等獎;《牢記“五個一”,愛崗做奉獻——學習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體會》被《采風中國》雜誌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鄖縣總工會下力打造“連心橋”》被中工網舉辦的“2012曬曬我們的工會”徵文,評為優秀獎。
兩年來,我慧眼識“點”,刻苦下力宣傳工會典型,擴大了工會工作的透明度和知名度,使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更加了解了工會,認同了工會,高度評價工會在組織職工群眾,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更加重視工會工作,賦予著工會更多的資源、資金和手段,大力支持工運事業發展。
總工會領導們誇我是宣傳推進工會工作的“功臣”,不但給予重獎,而且還提高了我的工資。錢對我來說,看得並不是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我的工作得到了領導和同志們的認可,關懷我,鼓勵我,更使我增添著寫新聞的思想動力和工作激情,要為工會宣傳多出高頻率、多質量的新聞成果。
近幾年來,有很多好心人、知己人,給我引薦介紹搞“保險”,搞工程撈票子,買股票、參股份等生財路道,為我敞開發財之門。我自認沒有外財命,而婉言謝絕。
幾十年來,我赤心虔誠,用其心、傾其力寫新聞,被採用的新聞作品數千篇,各種獲獎證書一大箱。但沒拿到新聞專業人員的《記者證》,沒有進入新聞專業隊伍的行列,尤其是每逢年年“記者節”,從事專業新聞的前輩,晚輩們無不歡聚一堂,用不同的方式慶賀節日那興奮勁、幸福樣,我有幾多羨慕,也有幾多慚愧,我這個鄉土記者不論從業年限有多長,不論新聞作品有多少,仍屬編外新聞從業人員,沒有資格向他們看齊靠攏,沒有資格享受這特有的待遇。但我並不悔氣,並沒退縮,在雄關漫道上不竭地追求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為當一名新聞愛好者而自信、自尊和自強。
實踐使我感悟出:把它當作工作幹,那就是“混”一碗飯,把它當作事業幹,那就要永無止境地追求。三百六十行,新聞含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愛好和追求。
幾十年來,社會形勢在進化,人們思想在轉化,一切環境在變化,我的工作不定化,我的年齡在老化,但我以韌性、耐性和堅性,愛好新聞事業的思想沒退化,新聞寫作的勁頭沒減化,每用一篇新聞,總使我獲得著一份收獲,體驗著一份快樂,感受著一份幸福,綻放出一份激情,增添著一份力量,在新聞寫作的路上追夢,甘為黨和國家的新聞事業作出一生的奉獻。
湖北鄖縣總工會:陶國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