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端午節是祝願男孩健康成長的節日,有男孩的家庭會擺放五月人形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 端午、端午の節句、菖蒲の節句
平假名 たんご、たんごのせっく、しょうぶのせっく
羅馬字 Tango、Tango no Sekku、Shoubu no Sekku
別名:菖蒲節、男孩節
日本端午節(日語:端午、たんご)是日本大和民族一個傳統節日,又稱端午之節句(端午の節句、たんごのせっく)、菖蒲之節句(菖蒲の節句、しょうぶのせっく),在日本已有悠久的歷史,與人日、上巳、七夕、重陽統稱為「五節句」。雖然日本的端午節是由中國傳入,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節日。
明治維新後日本廢除農曆,改用新曆,於是端午節的法定日期也改為新曆5月5日,但部份地區的端午傳統行事仍依照舊曆日期進行。日本政府自1948年起把新曆5月5日定為兒童節,列為公眾假期,也是黃金週長假期的最後一天。
起源
一般認為日本的端午節是始於飛鳥時代由中國唐朝傳入,據《日本書紀》載,推古天皇十九年(611年)時的五月五日,推古天皇去獵藥,而把此日成為正式節日的最早記載見於於養老二年(718年)作成、天平勝寶九年(757年)實施的《養老令》明確把五月五日稱為「端午(五)」則始見於《續日本後紀》中承和六年的相關內容。但有研究認為端午節實際傳入日本的時間可能比史書記載為早,有可能早於彌生時代已由來自中國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的渡來人帶到當地。而日本早於有明文記載端午節之前,當地農民在農曆五月有一個稱為「五月忌」(五月忌み)的祭祀活動,這是因為五月氣候多雨潮濕,物品容易發霉,田間害蟲滋生,同時也是蠅患之時,故諸事不吉,人們避免在這天嫁娶、建屋、搬家、造船等,與中國把五月視為「惡月」、諸事不宜的情況相同。
五月忌是一個在插秧前的祭田神儀式,舉行前會選稱為「早乙女」的少女負責祭祀,被選為早乙女的少女要在神社舉行奉告儀式,然後進入一間屋頂插上菖蒲、稱為「女之家」(女の家)或「女之屋根」(女の屋根)的小屋進行潔淨身心、袚除污穢的程序,包括飲菖蒲酒和用菖蒲洗澡,至插秧祭舉行時才可以出來。由於這節日的習俗行事主要和女性相關,而當時日本的耕種工作多由女性負責,所以這節日也是女性暫停農事,休息潔淨之日子,故五月五日或前一天又稱為「女之夜」(女の夜),現時部份地區仍有此習之遺風。這習俗與吳越人農耕巫俗儀式相近,故此五月忌可能是吳越移民農耕巫俗儀式的一種變化。
五月忌是一個在插秧前的祭田神儀式,舉行前會選稱為「早乙女」的少女負責祭祀,被選為早乙女的少女要在神社舉行奉告儀式,然後進入一間屋頂插上菖蒲、稱為「女之家」(女の家)或「女之屋根」(女の屋根)的小屋進行潔淨身心、袚除污穢的程序,包括飲菖蒲酒和用菖蒲洗澡,至插秧祭舉行時才可以出來。由於這節日的習俗行事主要和女性相關,而當時日本的耕種工作多由女性負責,所以這節日也是女性暫停農事,休息潔淨之日子,故五月五日或前一天又稱為「女之夜」(女の夜),現時部份地區仍有此習之遺風。這習俗與吳越人農耕巫俗儀式相近,故此五月忌可能是吳越移民農耕巫俗儀式的一種變化。
此外,在日本發現的一面製作於彌生時代晚期的銅鏡,銘文中有「五月丙午之日」之字,而其他用詞又似是當時日本人對漢語的錯用,有研究認為端午節本是取五月第一個午日,陽氣至極,於是取這天煉劍、煉鏡、採藥以禳解陰毒之氣,後來才定於五月五日;而該面刻有「五月丙午之日」之鏡則代表於彌生時代晚期,關於「五月午日」的觀念意識很可能已傳入了日本。
後來五月忌與午日觀念,以及後來模仿中國唐代端午習俗的內容結合,開始形成了具備日本本土特色的端午節。
至今日本人仍然十分重視端午節,節日氣氛十分熱鬧,到處都會看見色彩鮮豔的鯉魚旗,商家、政府部門、市民團體、公共機構等都會開展各種各樣的應節活動。又因為新曆計算的端午節為兒童節,同時接近母親節,也是商家促銷的時機,推出一些節日相關的新型商品,如戰國武士造型的巧克力、鯉魚造型的蛋糕等吸引孩子的食品,也有櫃檯售賣粽子等傳統端午食品。還有些商家同時推出兒童節和母親節櫃檯,方便人們一同選購端午節、兒童節和母親節商品。不少地方政府部門或社區會在這天舉辦一些針對兒童或親子的活動,例如群馬縣太田市和神奈川縣橫濱市的兒童節音樂會(こどもの日コンサート),又有些地區會宣傳保護兒童權益的法規。
使用菖蒲及其他當季花草
菖蒲是日本端午節的必備節物,還有艾蒿、蘭草、花菖蒲、燕子花等都是端午節的當季花草。菖蒲在日本不單有禳邪避瘟的作用,其劍狀的外形令人聯想到斬妖除魔,加上其日語讀音與「尚武」、「勝負」相同,更是勇武的象徵。在端午節時,人們把菖蒲和艾蒿插在屋檐上,稱為「軒菖蒲」,或用來鋪屋頂,稱為「菖蒲葺」,睡覺時把菖蒲墊在枕頭下,稱為「菖蒲枕」。又有些人會在農具甚至家畜身上插菖蒲。還有把菖蒲插在頭上或製成菖蒲鬘、菖蒲鉢卷等首服,據說菖蒲鉢卷可以治頭痛,而給男孩子戴菖蒲鉢卷也有尚武的意義。
菖蒲也是端午節供奉神明的供品,全國多個神社都會舉行祈禱消災祛病和延年益壽的菖蒲祭,祭品為古式神饌,包括菖蒲與艾草,以及粽子、麻糬等食品。家中的神壇也會放上菖蒲。人們又會喝菖蒲酒和用菖蒲水沐浴,日本把用菖蒲水沐浴稱為菖蒲湯,不但在家中自行用菖蒲煮水沐浴,錢湯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進浴池裡供客人泡澡。還有一些用菖蒲玩的節日遊戲,如菖蒲打、菖蒲合戰、菖蒲合、菖蒲占卜等遊戲。菖蒲打通常是男孩玩的遊戲,把菖蒲編成一束,擊打地面,以聲音大者為勝,最先折斷者為輸。菖蒲合戰也是男孩子的遊戲,以菖蒲刀或菖蒲太刀互相擊打的模擬格鬥遊戲。菖蒲合又稱根合,是鬥草的一種,是採摘菖蒲然後比較誰的菖蒲根較長,同時伴以歌詠決定勝負。菖蒲占則是把菖蒲打結,插在屋簷下,用來許願、占卜,如果菖蒲上有蜘蛛結網就是吉兆。艾蒿則常與菖蒲一起使用。不少神社如春日大社、鶴岡八幡宮等都會舉辦菖蒲祭神事。
菖蒲也是端午節供奉神明的供品,全國多個神社都會舉行祈禱消災祛病和延年益壽的菖蒲祭,祭品為古式神饌,包括菖蒲與艾草,以及粽子、麻糬等食品。家中的神壇也會放上菖蒲。人們又會喝菖蒲酒和用菖蒲水沐浴,日本把用菖蒲水沐浴稱為菖蒲湯,不但在家中自行用菖蒲煮水沐浴,錢湯在端午都要把菖蒲切成段放進浴池裡供客人泡澡。還有一些用菖蒲玩的節日遊戲,如菖蒲打、菖蒲合戰、菖蒲合、菖蒲占卜等遊戲。菖蒲打通常是男孩玩的遊戲,把菖蒲編成一束,擊打地面,以聲音大者為勝,最先折斷者為輸。菖蒲合戰也是男孩子的遊戲,以菖蒲刀或菖蒲太刀互相擊打的模擬格鬥遊戲。菖蒲合又稱根合,是鬥草的一種,是採摘菖蒲然後比較誰的菖蒲根較長,同時伴以歌詠決定勝負。菖蒲占則是把菖蒲打結,插在屋簷下,用來許願、占卜,如果菖蒲上有蜘蛛結網就是吉兆。艾蒿則常與菖蒲一起使用。不少神社如春日大社、鶴岡八幡宮等都會舉辦菖蒲祭神事。
花菖蒲和燕子花都是端午節當季盛開的花卉,同樣可作藥用,兩者同屬鳶尾科,日語把鳶尾科稱為溪蓀(渓蓀あやめ,汁液可作為青色染料染布,青色又是祓除邪氣之色,因此以溪蓀汁染布裁成的衣服也是可以避邪之服。燕子花開頭的讀音又日語的「勝利」相通,而溪蓀汁染的衣服又代表神聖的愛情,故又象徵戀愛勝利的祝願,而尚武風氣盛行後,也可以指在鬥爭中獲勝,符合尚武精神。人們在端午節期間除了把溪蓀入藥和作為染料外,也會把它們和其他花草一起用作裝飾,如用作華道的花材,插好後作為端午節的應節擺飾。
應節裝飾 -- 端午裝飾
日本人過端午節不但會擺飾以應季花卉為花材的華道作品,還有很多應節的裝飾,稱為五月飾,主要有驅邪和尚武的含義,也是包含對家中男孩健康的祝願。五月飾可分為於屋內擺放的屋內飾(屋內飾り)和掛於室外的屋外飾(屋外飾り)。屋內飾主要有五月人形,有男孩的家庭都會有端午節於家中陳設。五月人形的原型都是日本歷史上或傳說中的著名的戰士,人物隨著時代有所增加,包括上古傳說中的神武天皇、神功皇后,鎌倉時代的源義經、武藏坊辨慶,戰國武將豐臣秀吉、加藤清正、伊達政宗,江戶幕府首位將軍德川家康,以及童話故事中的金太郎和桃太郎等,這些人偶的服飾一般依照歷史上或傳說中的代表戰鬥服飾製作,並配以武器,造型則是可愛的孩子模樣,故稱為「孩子大將」(子供大將)、「腕白大將」(わんぱく大將)。也有些人會在家中陳設仿照各武將所使用的鎧甲製作的模型鎧甲。兩者都是祝願男孩健康成長,成為勇敢的人,並有保佑男孩的意義。放於室內的還有武者繪軸,是繪有武將圖像的浮世繪畫作掛軸,現代也有鑲在畫框的武者繪。還有給男孩穿上陣羽織和戴上冑,現代又有以報紙摺成冑戴在男孩頭上。
室外飾主要有武者繪幟和鯉魚旗。武者繪幟是繪上武將圖像的浮世繪旗幟,掛在室外。鯉魚旗是布制或紙制的圓筒空心、上繪鯉魚圖案、可隨 風飄舞的旗狀物。一則是來自鯉躍龍門的傳說,鯉魚不畏艱險、逆流而上的堅定信念,與來到龍門前奮起一躍時的決然態度,是勇敢的象徵;而鯉魚跳過龍門就化成龍,有出人頭地的吉祥意義。另外又因為鯉魚離水後不會掙扎,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動不動,甚至身受刀傷也依然不動,這種從容就死的凜然態度,代表危難之際能夠鎮定自若地獻出生命的勇敢精神。故此鯉魚旗寄託了對男孩健康成長、奮發向上,將來出人頭地,成為勇敢戰士的祝願。
初期的鯉魚旗是繪上鯉魚圖案的旗子,然後演變成鯉魚狀的旗幟,江戶時代多是一條黑色大鯉魚配上五色插在武者繪幟旁邊,到明治時期發展為代表父親的黑色「真鯉」和代表母親的紅色「緋鯉」,大正時代則發展為成套的旗幟,由位置的高低順序為風車、五色風向袋、真鯉、緋鯉、以及代表兒子的青鯉(子鯉),有多個兒子的家庭會再於青鯉之下加上綠色、紫色等冷色調的鯉魚,青鯉及之下的鯉魚數目與家中兒子的數目相同,於是也有了顯示家中人丁興旺的意思。五色風向袋則源自端午辟邪用的續命縷,又寓意子孫昌盛。現代的鯉魚旗又有再加上暖色鯉魚代表女兒。在藍天上飄揚的鯉魚旗,看上去有如在碧水中暢游的鯉魚,是代表夏季的景物。傳統的和紙鯉魚旗以埼玉縣加須市的出產的最為著名,在二戰前更是全國產量第一。
初期的鯉魚旗是繪上鯉魚圖案的旗子,然後演變成鯉魚狀的旗幟,江戶時代多是一條黑色大鯉魚配上五色插在武者繪幟旁邊,到明治時期發展為代表父親的黑色「真鯉」和代表母親的紅色「緋鯉」,大正時代則發展為成套的旗幟,由位置的高低順序為風車、五色風向袋、真鯉、緋鯉、以及代表兒子的青鯉(子鯉),有多個兒子的家庭會再於青鯉之下加上綠色、紫色等冷色調的鯉魚,青鯉及之下的鯉魚數目與家中兒子的數目相同,於是也有了顯示家中人丁興旺的意思。五色風向袋則源自端午辟邪用的續命縷,又寓意子孫昌盛。現代的鯉魚旗又有再加上暖色鯉魚代表女兒。在藍天上飄揚的鯉魚旗,看上去有如在碧水中暢游的鯉魚,是代表夏季的景物。傳統的和紙鯉魚旗以埼玉縣加須市的出產的最為著名,在二戰前更是全國產量第一。
近年隨著附設庭園的獨立屋減少,居於住宅大廈裡的家庭增加,不適合於窗外掛大型的五月飾,於是不少室外飾都有室內化的版本,市面就有不少適合放於室內的小型鯉魚旗和武者繪幟售賣,受到居於住宅大廈的日本民眾歡迎,還些人會自行製作室內用鯉魚旗,成為一種普及的手工藝品。
端午節有不少習俗與馬相關,這是因為「午」代表馬,其中最常見的是賽馬和騎射。端午節前後,日本各地不少神社都會有賽馬和流鏑馬的神事,有些依照新曆日期舉行,有些沿用舊曆,也有些在6月接近舊曆端午節的日子進行,全國各地於端午節期間舉行的流鏑馬神事超過30個。
其中京都府京都市北區的賀茂別雷神社(通稱上賀茂神社)於新曆5月5日舉行的的競馬會神事、左京區的賀茂御祖神社(通稱下鴨神社)於新曆5月初舉行的流鏑馬神事以及靜岡縣富士宮市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舉行的流鏑馬祭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上賀茂神社的競馬會神事始於寬治七年(1093年),當時堀河天皇敕令原來於宮中武德殿舉行的端午賽馬儀式移師上賀茂神社舉行,明治維新後更改日期為新曆5月,在5月1日會先舉行「足汰式」(初賽)。
下鴨神社的流鏑馬神事也源自宮中端午行事,自原為舊曆四月酉日舉行的葵祭定為新曆5月15日舉行後,5月5日的流鏑馬神事也被視為葵祭前的儀式。淺間大社於5月5日舉行的流鏑馬祭則起源於建久四年(1193年)端午節源賴朝在該社進行流鏑馬祈求武運昌隆、天下太平之事,舉行之前一天要先進行富士川川原祓、馬場祓、前日祭、末社巡拜等儀式。而射箭儀式則是藥獵行事的遺風。
其中京都府京都市北區的賀茂別雷神社(通稱上賀茂神社)於新曆5月5日舉行的的競馬會神事、左京區的賀茂御祖神社(通稱下鴨神社)於新曆5月初舉行的流鏑馬神事以及靜岡縣富士宮市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舉行的流鏑馬祭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上賀茂神社的競馬會神事始於寬治七年(1093年),當時堀河天皇敕令原來於宮中武德殿舉行的端午賽馬儀式移師上賀茂神社舉行,明治維新後更改日期為新曆5月,在5月1日會先舉行「足汰式」(初賽)。
下鴨神社的流鏑馬神事也源自宮中端午行事,自原為舊曆四月酉日舉行的葵祭定為新曆5月15日舉行後,5月5日的流鏑馬神事也被視為葵祭前的儀式。淺間大社於5月5日舉行的流鏑馬祭則起源於建久四年(1193年)端午節源賴朝在該社進行流鏑馬祈求武運昌隆、天下太平之事,舉行之前一天要先進行富士川川原祓、馬場祓、前日祭、末社巡拜等儀式。而射箭儀式則是藥獵行事的遺風。
迎田神、插秧祭、女之天下
日本農村在古代端午節舉行的迎田神和插秧祭,現代多由神社舉行,稱為御田植祭(お田植え祭),是祈求五穀豐登的祭祀儀式,也是負責農事的女性休息、遊玩之日子,現時一些地區對端午節的別稱如愛知縣和德島縣稱5月4日為「女之晚」(女の晩)、高知縣山區稱端午節為「女之天下」(女の天下),以及女之夜(女の夜)、女之家(女の家)、女之宿(女の宿)、女之屋頂(女の屋根)等別稱,以及一些地區在端午節以女性為主人、男性為客人,或讓女性優先享用菖蒲湯的習俗,都反映端午為女性休息遊玩日的古風。
明治維新後,部份神社把端午御田植祭改為新曆,有些則繼續依舊曆端午節日期舉行。現在部份神社的御田植祭,如愛媛縣今治市大三島町的大山祇神社於舊曆五月初五舉行的御田植祭、東京都中央區築地的波除稻荷神社於5月6日舉行的御田植祭、奈良縣吉野郡天川村的天河大辨財天社於新曆5月舉行的御田祭等,都仍依照古俗選出年輕女性為早乙女來進行儀式。鹿兒島縣霧島市隼人町的鹿兒島神宮的御田祭除了選早乙女外,還有選年輕男性為早男,與早乙女一起進行儀式。有些地區神社雖然有舉行御田植祭,但已經沒有再選早乙女,而是由男性進行儀式。
食俗
日本端午節的食品主要有粽和柏餅,關西地區多於端午節吃粽子,而柏餅則多見於關東地區。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茅巻き,ちがやまき),最初用茅葉包裹,呈圓錐形,後來又出現以菰葉、菖蒲葉、竹葉、竹箬、蘆葦葉等包裹的粽子,不但是應節食品,也是端午祭祀用的供品。現時日本各地的粽子多種多樣,如靜岡縣藤枝市朝比奈村的朝比奈粽、新潟縣的笹糰子和三角粽(三角ちまき)、宮城縣和福島縣的大豆三角粽、岐阜縣中津川地方的以青茅葉包裹的刈安粽(カリヤすちまき)、京都府的水仙粽(すいせんちまき)、羊羹粽(ようかんちまき)和茅卷、長野縣與岐阜縣的朴葉卷(ほおばまき)、島根縣的笹卷、鹿兒島縣以孟宗竹箬包裹的鹼水粽等。柏餅則是一種以洗淨的粳米乾燥後磨成的上新粉製成,內有餡料,再於外麵包上槲櫟葉的和菓子,由於人們日語稱為「柏」的槲櫟葉是神依附之處,而槲櫟要在新芽長出之後,老葉才會脫落,故有子孫昌盛且繫衍不絕的寓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