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審/退來稿注意事項 > 文/zen
審稿流程
舉凡開出版社,大概沒有不接到投稿的。
數量之多,常常在未看已先,讓人感動於這塊土地上還是有許多人敏於、勤於創作的。
然而,這往往也正成為出版社最棘手困擾的地方。
稿子該怎麼審,才不至於發生《退稿信》一書中所收錄的,誤把珍珠當頑石給丟了?
殊不知看稿、改稿是編輯中的枝微末節,好編輯常常忙於和自己的合作團隊開各式會議,忙於應付主管/老闆的各種要求,忙於和既有作者聯絡感情,討論進度,籌劃出版……要在繁忙緊湊的工作中擠入審稿,除非出版社本身有一套完整的審稿流程規劃,否則外界投稿,若是新人/無名小卒,大概往往石沉大海。
標準格式
大抵說來,審稿流程是沒有統一標準的。每一家出版社按著人力物力財力的不同,審稿方式和流程也會有所不同。在此,筆者僅以中小出版社人力有限的情況,做一簡單的闡述。
首先,筆者建議每個出版社都應該在自家出版的書籍廣告頁中,標出是否歡迎投稿。若歡迎投稿,請留下出版社接受的投稿類型、連絡email、電話和地址,還有自家部落格/網站網址。出版社最好在部落格/網站上,放上投稿用表單,供投稿人下載參考使用(「皇冠」的說明就不錯,)。最好註明說,若不按照此格式表單填寫所投稿者,一律退稿。
標單格式類似新書企劃,只是沒那麼複雜。要求投稿者務必註明作品名稱、目錄、內容簡介、字數、類型(文學或非文學類,若非文學又是哪一類,若文學又是哪一類),書寫風格,目標讀者,作者簡歷(特別是和文字有關的經歷,最好能有一份簡扼的自傳)。
我相信,若出版社能稍微註明提醒這些偉大的投稿人,一定有助於減少出版社收到無俚頭投稿稿件的機會。說來或許不可置信,但許多偉大的創作人嘔心瀝血的寫完稿之後,投稿的態度往往令人不知感到該笑還是該哭,常常就只記得把大作寄給出版社,但這份作品裡沒有任何內容說明也就罷了,竟然連作者簡歷都沒有,有時甚至投稿人連回覆方式都沒留,這要出版社編輯怎麼處理?就算稿件很好,想收用也找不到地方寄送合約?!
從收稿審稿到通知
無論投稿人有無注意自家公佈的投稿說明,但公佈有其好處,若爾後再收到不按格式投稿者,可一律以制式信件要求投稿人參考投稿標準格式填寫後,再行寄來。若投稿人連填寫基本格式的自覺/意願都沒有,這種稿件恐怕只能割愛。
若是投稿人大抵按照標準格式填寫投稿,那就進入審稿程序。
說到審稿,大概是所有出版社編輯頭痛的事情。
一來投稿稿件繁多,根本無時間一一細看;
二來投稿稿件中,有許多根本就不合自家出版社出版調性,但是這類來稿卻還是源源不絕,令人苦惱。
但最可怕的,還是怕有滄海遺珠之憾的心理,於是矛盾交織,困擾著諸多編輯大人。
投稿作品與出版社市場定位
其實,筆者以為,審稿可粗分兩關,第一關初審的審稿重點在於投稿作品之風格類型,是否和自家出版社的市場定位符合。若不合且未來沒有打算經營該類型出版品者,再好的稿件都一律割愛(正確來說應該是轉介投稿合適的出版社)。
舉例來說,一家專攻建築設計類出版品的出版社若收到非相關類型之投稿,最好的方法就是回絕,即便稿件再好。畢竟,出版這一行裡領域眾多(最少可粗分為十大類:趨勢、人文社科藝術、文學、科學、心靈勵志、語言學習、生活風格、商管、童書、升學考試,這還不算漫畫、租書店小說、雜誌等等),每一個出版次領域都有自己的讀者群和通路,行銷經營模式也各不相同。
人說隔行如隔山,在出版這一行裡也是如此,隔一種出版類型,出版流程與書籍製作方法乃至行銷就完全不同。即便出版社收到一本絕世稿件,但若出版社並不擅長編輯行銷此類型出版品,即便出版,恐怕也是誤人誤己。許多好的出版品常常就在找錯出版社的情況下被出版,然後被埋沒在茫茫書海中,難有一番作為。
未來是分眾閱讀時代,出版社的類型閱讀經營日趨重要,讀者對於出版社品牌的認知度也會逐步提升,除了幾十年老店或大型綜合出版社外,絕大多數中小型出版社在接受來稿時,真的要務必小心,避免陷入選用了不合出版社調性與市場定位的作品。
審稿的第一個把關原則就是,不符合自家出版調性和市場定位者,一律拒絕(除非未來你打算以此為基礎,開拓新書系而且全力衝刺)。
未來圖書市場競爭只會日趨激烈,出版人必須嚴格把持自家出版社的市場定位,千萬不要看什麼書市場流行就投下去做,否則終將虧多賺少。
類型、主題、風格、架構、故事性審查
若來稿確定和自家出版社的出版調性/市場定位相符後,其次便是審查稿件的類型、主題、寫作風格、敘事架構與故事性(或說故事的能力)。
這是所以為何出版社需要投稿人提供簡單的目錄、內容大綱和目標讀者說明的原因。
一來如果投稿人連自己作品的市場定位都不清楚,連簡扼介紹自己作品的能力都沒有,恐怕該作品不過爾爾的機會會遠大於挖到寶的機會。
當然,為避免真有遺珠之憾,即便投稿人沒有完整填寫這些基本資料,還是可以針對作品本,以跳讀方法大致審查。審查重點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類型、主題、寫作風格、敘事架構與故事性(或說故事的能力)。
通常非文學類作品,只要稍微目錄,便可了解該書的類型、書寫主題與敘事架構,閱讀第一章與最後一章便可掌握該書論述核心,書寫風格、敘述能力和說故事能力,這幾點只要能通過,即便文句使用不盡理想,論證稍嫌生硬,多半可透過往後的編輯工作調整,或者再要求投稿人修改。重要的是一部作品的主題、風格、敘述架構、寫作風格、故事性能否滿足/適合自家出版社的調性和市場定位。
至於文學類作品,筆者以為最重要的是文字是否真誠,能否引起(目標)讀者共鳴。如果文字真誠又能引發讀者共鳴,即便書寫主題冷門了一點,也肯定會有其市場性。判別標準之一就是能否透過文稿閱讀,看出作者想對其說話者的影像。如果目標讀者的影像清楚浮現在你眼前,這樣的稿件就要趕緊爭取。至於那些故意賣弄寫作技巧,賣弄個人得獎經歷,或者在書裡“掉很多書袋”,甚至寫很多你看不懂的東西時,恐怕割愛會是比較保險的做法。要知道,以國人現有的閱讀水平來看,如果連出版社專業編輯都看不懂的稿件,能有多少人看得懂恐怕是個大問號!
筆者以為,審稿的第二項原則,就是自己看不懂的作品最好不碰,無法引起閱讀者共鳴的作品也盡量割愛,免得在編輯過程中落入作者主導的光景。作者往往有很好的想法甚至寫作技巧,但不太了解讀者的心情和需要的閱讀切入點,編輯的一大功能就是重新拆解作品,使其能夠以讀者能接受的角度切入。若連編輯都看不懂,無法編輯,恐怕出來的成品也很難感動不特定的閱讀大眾。
通過初審之後,複審則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精讀,或者委外由專門配合的審稿人來評審,但筆者相信,透過一套標準流程的建立,可以有效篩選掉大部分不適合的來稿,幫出版社把有限人力精力投注在少數合適出版社的作品。
一般來說,來稿好(能引起共鳴且真誠)而且合適出版社市場定位的作品便可收下,納入編輯流程,並寄出合約和投稿人洽談後續事宜;若作品不夠完整但主題合適,則可要求投稿人按出版方編輯意見修訂後再行投稿(但以三次為限,設停損點,避免陷入無止境的改稿),好但不合適和不好且不合適的作品就一律割愛退稿,當然退稿信裡恐怕以制式的「不符合出版社出版方向」為由,可以避掉許多無謂的紛爭。
不過,若社方有自行企劃發想的出版主題,投稿作家倒是挖掘寫手的好地方。畢竟有不少寫手有的是寫作能力但卻缺乏寫作主題(不夠了解市場),或者不了解自己其實更合適寫其他主題。透過審稿機制,可以找出為社方所用的寫手,培育自家企劃編輯所需的寫作人才,所以在面對來稿時,切莫冷調處理,應該儘可能站在投稿者的角度,思考其他合作可能,方得以創造雙贏。
重點回顧(以《希望的翅膀》編輯團隊的角度觀之):
1. 初審把關原則
1投稿作品的主題、風格、敘述架構、寫作風格、故事性能否滿足/適合自家出版社的調性和市場定位。(思考:我們的「調性和市場定位」是什麼?我能清楚描述嗎?)
2自己看不懂的作品最好不碰,無法引起閱讀者共鳴的作品也盡量割愛,免得在編輯過程中落入作者主導的光景。(思考:敬告各主題單元負責人,一定要負責讓全體團隊“看懂”您推薦的文章)
1投稿作品的主題、風格、敘述架構、寫作風格、故事性能否滿足/適合自家出版社的調性和市場定位。(思考:我們的「調性和市場定位」是什麼?我能清楚描述嗎?)
2自己看不懂的作品最好不碰,無法引起閱讀者共鳴的作品也盡量割愛,免得在編輯過程中落入作者主導的光景。(思考:敬告各主題單元負責人,一定要負責讓全體團隊“看懂”您推薦的文章)
2. 複審需要透過一套標準流程投入人力物力精讀,或者委外由專門配合的審稿人來評審。
◎「委外由專門配合的審稿人來評審」--以學術期刊邀聘審稿人為例:
審查委員,您好:
素仰 鈞座特殊教育學術涵養豐厚,經編輯委員會推薦您擔任本期「○○學報」的審查委員,誠摯感謝您的撥冗參與。
● 為促進提升學報品質,達到專業學術交流,敬請賜予質性意見,讓參與的作者也能從寶貴意見得到專業的成長。
● 本學報從○年○月起,線上投稿及審查系統正式成立,希望能加速處理速度,以更簡潔的方式進行行政程序,若您希望能採用紙本審查,也請儘速聯絡我們,以提供最佳的服務。
備註:
審查參考之優先順序:
(1) 研究方法:方法及推理是否恰當嚴謹。
(2) 理論與學術價值:含創新性或重要發現及對學術或實用上之價值與貢獻。
(3) 組織與邏輯性:含組織系統、章節分量是否妥適。
(4) 參考資料:含資料之引用出處及處理是否完整可靠得當。
(5) 文字:含文字通順、用詞達意及敘述是否清楚。
(1) 研究方法:方法及推理是否恰當嚴謹。
(2) 理論與學術價值:含創新性或重要發現及對學術或實用上之價值與貢獻。
(3) 組織與邏輯性:含組織系統、章節分量是否妥適。
(4) 參考資料:含資料之引用出處及處理是否完整可靠得當。
(5) 文字:含文字通順、用詞達意及敘述是否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