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人文溯源-摘錄<從微觀的個人生命到鉅視的文明軌跡:談歷史教育與通識教育>

文/陳登武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生命有時而盡,而歷史的巨輪卻不因任何生命的消逝而停止。
「歷史」之於「人」,實在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
提醒著世人時時思考這個屬於全體人類的共同課題。


  用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的話說,
如果安徒生童話裡那個被發現沒有穿衣服的國王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他應該穿衣服」的命題!那麼,如果人類也需要具備某種知識,就像必須要穿衣服那樣不辯自明,應該是哪種知識呢?霍布斯邦毫不猶豫的說:歷史。
他認為隨便一個外行人都可以看到,社會科學與歷史學本身都需要歷史,來說明現代世界的社會系統是如何形成的,並且以此來讓我們對各種社會的研究更具分析性。
因此他強調「所有的人都擁有歷史」(All peoples have a history.)。

  幾個世紀前,就有歷史學家告訴我們要「以歷史為師」,
因為個人有限的生命經驗,如果能穿透時空,進入歷史知識的領域,將可以更拓展生命的侷限與視野
英國著名歷史家羅斯(A. L. Rowse, 1903-1997)說:
只有藉著歷史知識,我們倉促的一生如此短暫的經驗,才能變成人類記錄的一部分,只有藉著歷史知識,我們才對該記錄有所知並分享之」。....

  曾獲得普利策獎(1968)和自由勳章(1977)的威爾‧杜蘭(Will Durant, 1885-1981),以5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他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
他的一生致力於讓歷史與哲學更深入一般人的生活,使全世界的讀者可以不斷得到知識的愉悅,也受到教益,更使人類的生活更廣闊、更豐富,同時從人類苦難與光輝交織而成的歷史中學會更寬容。
在他的《世界文明史》最後一卷《歷史的教訓》的最後結語時,他說:
  假如一個人是幸運的,在他死之前,他會盡可能的收集他的文明遺產,然後傳給他的孩子。為了有此不盡不竭的寶藏,就是他嚥最後一口氣,他也會感恩的,因為他知道:此乃我們的乳母,也是我們的永生。
  所有人類歷史的文明遺產,都是人類共有的乳母、一切人類生活的泉源,也可以使每個生命因而獲得永生。這應該就是歷史的文明軌跡與個人生命在最大意義上的連結,最終極的關係。


  以上這些是屬於人類普遍性的問題,是任何作為一個現代知識份子理應知道的;是透過大學歷史通識教育而得以傳承的。大學歷史通識教育在最大意義上給受教育者能穿透歷史而與時代產生連結;在微觀的歷史事實與宏觀的歷史智慧之間提供思索的空間;在全球視野與本土關懷之間培養更開闊的胸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