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數學詩」教學

《「數學詩」教學》
http://w3.math.sinica.edu.tw/nsc_mathedu/hsuipao/data2.pdf

(:《指明算法》,是《指明算法統宗》精簡版)


 試舉三例:
()
三藏西天去取經,一去十萬八千里。
每日常行七十五,問公幾日得回程。

───程大位程大位原著,梅珏成(1681-1763)《增刪算法. 統宗》(1760)

答曰:一千四百四十日。
108000÷751440

()
趙嫂自言快績麻,李宅張家皆雇她;
李宅六斤十二兩,二斤四兩是張家,
共織七十二尺布,二人分布鬧喧嘩。
借問高明能算客,如何分得布無差。

───程大位《算法統宗》(1592 年)

注釋:1.趙嫂是一位善於紡織的能手
            2.一斤等於十六兩

答曰:李家54尺,張嘉18
             72×3/454
             72×1/418



()
三寸魚兒九里溝,首尾相連直到頭。
試問魚兒多少數?請君對面算因由。

───程大位《算法統宗》

注釋:明朝的度量制度:
                                 一里等於360步,一步等於5尺,一尺為10寸,一寸為10分

答曰:魚兒共五萬四千尾。

             9×360×50÷354000

1 則留言:



  1. 2012/09/21【聯合報╱記者曹馥年/嘉義市報導】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再多一度春秋。』此人幾歲?」
    嘉義市興嘉國小上學年起試辦跨領域教學,讓孩子讀詩詞玩數學,並透過圖畫、大富翁、演戲等呈現學習成果。妙趣橫生的教學,讓孩子不再見到數字就害怕,語感能力同時提升。
    「詩詞中有不少數字概念,透過課程設計,讀詩也能學數學。」興嘉國小校長陳火川說,學校上學年運用綜合、彈性課程,在6個低、中、高年級班級試辦「詩詞裡的數學」,6名教師組跨領域教學團隊,帶孩子循序突破國、數學習的瓶頸。

    興嘉國小老師侯怡如表示,教學過程中發現孩子有思考制式化、死背題目解題的毛病;中國古詩詞也是不少學生的罩門。學校教學團隊上學年結合這2門學生頭痛科目,讓孩子先細品詩詞意境、理解數字在詩詞中的含義、學習古典文學中的數字代名詞,再進一步解「數謎詩」。

    侯怡如說,剛入學的低年級,從紀曉嵐「秋江獨釣」的「一篙一櫓一漁舟,一丈長竿一釣鉤」與杜甫「贈花卿」的「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揣摩「一」與「半」概念,並請學生畫出詩詞場景。

    中年級學習詩詞裡的數字代名詞。以乾隆與紀曉嵐的絕妙對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再多一度春秋」為例,2個60歲「花甲」加上三七歲月21歲,以及2個古稀之年70歲,再加1歲春秋,均指141歲的人瑞。

    讀到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生平,則讓學生演出「李宅六斤十二兩,二斤四兩是張家」的市場情境,感受熱鬧氣氛,從中學習度量衡。

    高年級以韓信點兵講解因數、倍數概念,由「童子買肉」等數謎詩帶入一元一次方程式概念,最後以百萬小學堂比賽方式測驗成果,學生反應熱烈,「原來數學沒那麼無聊!」

    實施1年後,老師發現學生語感增強,解應用題時速度較快且成績進步。學生也體認數學是古今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不再排斥數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