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端午粽子雄黃以外的「五毒餅」

             《五毒餅》
作者:唐魯孫(清末民初掌故專家)

中國人為了紀念戰國時代三閭大夫屈靈均五月五日縱身汨羅江而死,全國各地無論南北,都用粽葉裹了「角黍」(俗稱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惟獨北平除了包粽子外,還要吃五毒餅。這是過五月節北平獨有的小吃,其他省份恐怕都沒有呢!

北平幾家老字號如正明、毓美、蘭英等餑餑舖,一到五月初一,門口就貼上本號新添五毒餅的紅紙告條了。
五毒餅大小有如核桃酥,餡兒不過是松子、核桃、棗泥、豆沙一類材料,用棗木模子磕出來,上吊爐烤熟,出爐後提漿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層油糖,點心上凸凹的花紋,可就特別顯眼了。

傳說在元朝末年,江西貴谿縣龍虎山某一代張天師的裔孫,在尚未繼承道統之前,下山遨遊,來到京師,正趕上久旱不雨癘疫橫行,他不幸感染時疫,突然暈倒在一家餑餑舖的門前,那家餑餑舖掌櫃的,是位宅心仁厚的長者,一看是一個氣宇不凡的少年倒臥在門首,馬上叫夥計們把他抬到櫃房,自己親自動手給他刮痧,然後針灸兼施,居然把這年輕人的性命給救過來,知他隻身來京,此地別無親友,於是在後櫃搭了一張舖,延醫調治,將養了好一陣子,一直到他病癒方才道謝告辭離去,始終也沒有露出自己的真實身分來。餑餑舖的掌櫃的,只覺得他蘊籍儼雅,必定是頗有來頭的南方富家子弟,可也想不到他是張天師嫡系裔孫。

過了不幾年,他沿襲道統,正位天師,忽然想起當年臥病道旁餑餑舖掌櫃的救命之恩,於是用硃筆畫了一道靈符,加蓋龍虎山乾坤太乙真人金印,派人專程晉京,送給那位餑餑舖掌櫃的,留為驅邪避疫之用。那家餑餑舖收到張天師所贈親筆靈符,視同瑰寶,立刻貼在後櫃作房上樑。

當時餑餑舖都僱有專門雕刻點心模子的工匠,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工匠,整天眼望貼在樑上的靈符,夭矯蟠屈,硃厚色鮮,久而久之,心領神會,無意之中就爬抉剔刮,照靈符的筆順,刻了一方模子出來,被掌櫃的無意中發現,覺得新穎別緻,於是用棗泥做餡,刻了幾十隻烤了一爐棗泥餅,準備不好賣,留給櫃上同仁自己吃。誰知這批點心一出爐,不論放在什麼地方,用不著加紗罩,絕無蒼蠅蚊子來滋擾,那位掌櫃的本來是有心人,把這批點心取名「五毒餅」,在端午節發售一天,大家聽說五毒餅不招蒼蠅,又能驅邪避疫,餅一出爐,總是一搶而光。

北平各家餑餑舖一看這種情形,爭相倣傚,家家也都大發利市,不過他們五毒餅的模子,因無張天師的靈符可拓,既名五毒餅,就把蝎子、壁虎、蛤蟆、蛇虺、蜂蜮五毒刻在模子上,成了名副其實的五毒餅了。木頭模子用久了,自然紋路模糊不清,有一家餑餑舖特地請了一位擅畫花鳥蟲魚的江南畫家,畫了一幅虺蜮潛蹤圖,工細傳神,栩栩如生,於是讓巧匠依樣葫蘆,刻了一副木頭樣子,那位江南老畫師,是江蘇武進人,南方有蜈蚣(俗名百腳,北方極少蜈蚣,有一種叫線串子,有一種叫妯蜓,跟蜈蚣極為相似)沒有蝎子,所以南方畫五毒,就把蝎子換成蜈蚣了,因此北平當年餑餑舖,就有南派五毒餅,北派五毒餅之分了。

當年名畫家陳半丁說:「平劇裡混元盒裡五毒,只有蜈蚣而無蝎子,五花洞劇中變幻人形在世間擾亂一番的金頭大仙化身,也是蜈蚣而非蝎子,因為崑曲亂彈都是由南而北,在南方蝎子是很少見的。」半丁先生以南人落籍北平,他的說法是頗有見地的。有些細心人端午節吃五毒餅,發現模子上有蜈蚣蝎子不同,有些好事之徒硬把五毒分為南派北派,還引起了當時順天時報迂聽花(日本人)跟群強報戴槐生打了一場很火熾的筆仗。
筆者記得在幼年過端午吃五毒餅,確有蜈蚣蝎子之別。至於照張天師靈符刻的印模,所做五毒餅,只是聽前輩老人們傳說,既沒有看過,更沒吃過。

欣逢佳節,這段五毒餅的小故事,知道的人可能已經不多,所以特地寫出來。聊供中原父老飲雄黃酒吃端午粽時的談助吧!

1 則留言:

  1. 端午歷來是三大節之一,與中秋和春節不同,
    它的節日內核並非歡慶,而是拔除與驅逐。
    北京史上的端午吃食足以證明這一點。
    老輩兒人所謂的“不時不食”,不僅讓食品有了時間特徵,也有了更多玩味的可能。
    附麗在惡月惡日(五月初五)上的“意義美食”,除了粽子與果品之外,五毒餅更能耐人尋味———

    《故都食物百詠》中有對五毒餅的記述:
    端午龍舟競渡歡,新奇制餅列金盤。
    餅形無異花紋異,大膽能將五毒餐。

    五毒餅是端午節的應時食品,並非將五毒(蛇、蠍、蜈蚣、蟾蜍、壁虎,後者也被老北京人喚作蠍虎子)作為作料入餅。

    舊時端午節給神佛和祖先的上供從五月初一就開始了,貢品必有“五毒餅”,普通人家用桃酥、粽子和時令水果,講究點兒的供上玫瑰餅,直至初五夜間方才撤下。貢品無論是普通餑餑還是玫瑰餅,大都印有五毒圖案。

    五毒餅是以餅上的紋路而命名,玫瑰餅則是名副其實。和藤蘿餅一樣,都是以花瓣做食材的北京特產。《春明采風志》云:“玫瑰來自北山玫瑰溝……四月花開,沿街喚賣。”
    人們將玫瑰花瓣搗成玫瑰醬,再加白糖和蜂蜜在鍋裏熬稀,拌上松仁兒等果料調成餡兒,上火烙成翻毛酥皮餅,然後在雪白的餅上蓋上鮮紅的“五毒”圖形,就成了《京都風俗志》中所說的“饋贈親友,稱為上品”的五毒餅了。
    五毒餅也被稱為端午餑餑,又分酥皮、硬皮兩種,是高檔細點。
    貧寒人家則由主婦動手蒸玫瑰餡的饅頭或甜卷,以應節日之俗。

    農曆五月間,害蟲孳生,男女老少紛紛不堪其擾,因此人們便圍繞避邪驅災而展開了各種活動。將五毒印在食物上,然後細細咀嚼之,有點咬牙切齒的意思,也有點以毒攻毒的意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a2dd30100jafl.html

    回覆刪除